English

消费时代的学术之道

2008-06-07 16:06:00 来源:博览群书 张公善  我有话说

知识分子究竟该如何统一好安身与立命的问题?知识分子的“命”究竟何在?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塞的说法,“知识分子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不是靠理念吃饭的人”。他是想强调知识分子作为“理念人”的独特品质:“批判精神和不受束缚”。(科塞《理念人》,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页)在科塞眼里“知识分子只有

保持批判能力,与日常事务保持距离,并养成对终极价值而不是眼前价值的关注,才能够最充分地尽职于社会”,正因为此,知识分子可谓是“民族的触角”。(同上书,393-394页)

应该说,知识分子既是为理念而生的人,也是靠理念吃饭的人,尤其是在当今的竞争社会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徐岱教授提出的“为安身立命读书、为社会进步写作”的观念,可以说是对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消费时代里的知识分子生活的重新界定。因为在这样的时代,知识分子也像其他的从业人员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辛辛苦苦劳作,但他们仍然在内心坚守着为社会进步而读书写作的人文良知!作者不无感慨地说:“在这英雄沉沦侠客隐匿的消费时代,仍得将良知进行到底,努力地去成为一个‘人’。”(徐岱《艺术新概念: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453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学院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如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工具化或平庸化倾向??他们往往满足于仅仅以传授知识谋生,或者成为名目繁多的空洞职称论文的制造者,或者充当鼓吹者。针对这些,早在2005年徐岱就在一篇题为《范式重建与批评实践――我的诗学观》的文章中提出了自己的学术立场:“超越知识论、解构理论主义、批判文化自恋主义”。在《艺术新概念》中这种立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和实践。

首先,超越知识论。知识难道不是知识分子的命根子吗?为什么还要超越知识论呢?超越知识论不是不要知识论,相反它首先重视必备知识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论的土壤上培育思想或智慧。“求知是人的起点但并非归宿,归根到底人不仅仅想成为一名‘智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创造生活的‘行者’。”(40页)虽然《艺术新概念》中也充满着关于艺术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梳理,但这种梳理不是一般性的介绍,而是把读者引到一个新的高度去俯瞰艺术与人生。为此,书中在介绍艺术相关概念的同时,我们不仅可以聆听许多大师的睿智之语,也看到作者提炼的许许多多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智慧言说。比如:“愤怒出‘写手’,怀念出‘诗人’”(269页);“艺术不是魔术,审美绝非欺骗,优秀的文学让人的命运说话,伟大的艺术使世界本身呈现。只有谎言才需要巧舌如簧的诡辩,只有渺小才需要费尽心机的打扮,只有丑陋才依赖瞒天过海的遮掩”(393页);“真话并不接受大脑的审查,只接受心灵的宣判”(447页)。这些智慧之语使读者不仅感悟艺术,同时也反观人生并思考如何生活。

其次,解构理论主义。理论是实践的工具和归宿,它来自于生活归于生活。但在理论主义者眼里,生活世界无足轻重,唯有理论主宰一切。理论主义者凭借逻辑在生活世界之外编制着干巴巴的文字。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世界永远具有超逻辑的复杂性和偶然性,这就使得理论主义者的理论往往堕为无视生活事实的胡编乱说,也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理论主义者与生活世界隔绝,同样也与艺术世界相悖,因为生活与艺术永远充满着鲜活与灵动,而理论主义者生产的理论则是僵化的文字“木乃伊”。

《艺术新概念》没有宏大的体系,有的只是作者平时在艺术体验中发现的22个大大小小的与艺术相关的话题。针对每一个话题,作者也不是要去编制什么理论,而是先从古往今来优秀的先辈们的书籍中摘取一些指导意见或者背景资料,再结合一些具体的艺术作品,让读者随同他的思路,一道去分析去体味,最终达到某种见解的彼岸。比如第11章《裸体是美的理念――艺术与色情》,作者分三小节来写,第一节介绍了艺术史上关于“艺术与色情”关系的相关论述,包括艾黛、阿多诺、盖格尔、克拉克、塔比亚斯、桑塔格、莫德尔等人的思想片断。第二节具体分析了四个最具典范性的色情艺术作品,即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教室别恋》以及小说《胡利娅姨妈和作家》。第三节再结合一个具体文本即施林克的畅销小说《生死朗读》,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中所拥有的单纯的一面:生命的亲近与孤独。作者进而指出:“色情艺术之所以仍然属于艺术,是因为其对人类性事富有情感的描绘与表现,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与性相关的一种最亲密的感情,并由此而给予我们一种人性的温馨与生活的美好。”(237页)《艺术新概念》所有的22章内容都是如此,既有理论背景,又有作品分析,还有精到的思想见解。

最后,批判文化自恋主义。关于自恋主义的问题,在作者的另一部书《美学新概念》里有着非常具体的阐释。作者认为,对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生,自恋情结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自恋情结又具有一个内在的生存悖论:它既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同时又对其生存构成一种威胁,因为彻底的自恋者具有一种排他性。自恋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同样持文化自恋的人则可能会无视别种文化的好处。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无限热爱,对他种文化相对忽视的极端表现形式便是文化自恋主义,它也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狂热情感,罗素曾经分析了它的两种形态,就民族多样性而言是可取的,但就排外性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由此他告诫世人“除了东西方战争的危机和紧张之外,民族主义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罗素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49页)

《艺术新概念》对这种文化自恋主义的批判主要落实在两个方面:首先在选材上,关于艺术的背景资料和艺术文本从来就不属于某个单一的国家,而是站在世界与人类的高度,古今中外,凡是优秀的、经典的,或是恰切的资料和作品,都在选择的范围之内,而且中国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无形中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也是对文化自恋主义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其次在行文中,作者不时流露出一种对民族主义的警惕。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要想拥有接受真话的良知,就必须摒弃‘民族主义’和‘理论主义’这类东西”,因为“在形形色色的这些‘主义’中,人类的理性已被一种狂欢的非理性情绪给囚禁。”(448页)

从理论到理论或者说理论产生理论,这是以知识论为思想资源的知识分子们写作的典型套路。他们的理论因而是死的,缺乏灵动的生活气息。《艺术新概念》超越了这种固有的学术写作模式,把自己的思想视野拉回到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拒绝为理论而理论,坚持为人生而理论。从生活世界里提炼智慧,在艺术世界里感悟存在,进而“在这份远离逢场作戏的寂静中进入永恒的时空,耳闻目睹如此灿烂的天地;在这种拒绝随波逐流的平静中与那些伟人们真诚相遇,体验一种燃烧的激情……”(453页)粗略统计了一下,《艺术新概念》中具体地分析到的艺术作品有60部之多,这还不包括行文中无数的随手拈来作为引证的作品。这60部作品中,小说、诗歌、散文集、电影、电视均有涉及。作者像一个艺术宫殿的主人,热情满怀地邀请读者与他一起走进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与读者一起喜怒哀乐,一起点评优劣得失,一起经历艺术风雨的洗礼!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句空”。能够耐得住寂寞,在自己的学术领地坚守人文关怀和批判意识,在消费时代,在一切都商品化的时代,这是一种极其难能可贵的学术之道。因为它不是纯粹的知识累积,而是在知识责任田中发掘智慧之根;它不是单纯的做学问,而是在学问之中贯彻中一种“道”,一种知识分子的道义使命。某种意义上,这种学问之道是一个试金石,它考量着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

(《艺术新概念: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徐岱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3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